2023年6月3日,由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益谷高峰论坛在北京市平谷区成功举办。本次高峰论坛聚焦“农业中关村现代食品营养谷与检测科技”,围绕“食品营养与健康”和“分析检测新技术”两个方向,邀请院士、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政府部门领导等分享报告,吸引线上线下数万人参加,旨在促进农业中关村现代食品营养谷建设,充分发挥检测科学对食品营养与健康的科技支撑作用,推动食品营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平谷区科信局党组书记/局长、
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管委会党委书记/主任
史立成担任主持人
北京市平谷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刘堃、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洪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际司一级巡视员韩建平、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闫益康、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宋悦谦分别为大会致辞。
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刘堃致辞
刘堃表示,在大食品观的导引下,平谷区打造农业中关村现代食品营养谷,为行业提供益谷高峰论坛这样的多方位的信息分享和合作对接平台。期待通过益谷检测服务平台,吸引食品营养健康产业优秀企业落户平谷,共同打造产业高地,抢占未来食品与营养健康产业的制高点,助力农业中关村食品营养谷建设,助推“高大尚”平谷建设,不断满足人民对食品营养健康的追求。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洪渊致辞
陈洪渊强调,加快食品与营养健康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食品行业发展改革的重点方向。在大食品观的时代背景下,应当利用生物技术系统进行食品营养研究,以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为底色,创新技术,加速产业升级。希望通过本次论坛可以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分享成果,搭建起彼此沟通的桥梁,助力食品谷建设。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际司一级巡视员
韩建平致辞
韩建平提出了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及建议。平谷食品安全检测数字化实验室建设,实现了全流程数据物理联通,导引了食品检测数据化实验室的发展方向。市场监管总局将会同政府有关部门,共同促进食品安全领域各项工作提升,推动食品安全行业可持续发展,为广大消费者提供营养、健康、安全的食品。
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 闫益康致辞
闫益康介绍,科研仪器和检测分析技术,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导引高质量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基础性、关键性、支撑性作用。因此要提升仪器国产化替代水平,尽快实现自主研发。科技部高度重视科学仪器开发工作,投入大量资金支持,不断加强仪器仪表分析测试能力的标准化能力建设,助力包括农业等各行业在内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宋悦谦
致辞
宋悦谦表示,长期以来,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海科中心)深入践行大食品观,聚焦海关应急和市场监管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突破了一系列食品安全关键技术,为促进口岸快速通关和稳定首都市场秩序,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海科中心将持续与北京益谷检测科学研究院合作,进一步发挥海关高质量全体系技术供给支撑职能,助力平谷区农业中关村现代食品营养谷建设,共同推动食品营养健康产业数字化、绿色化、科技化发展。
益谷高峰论坛会议期间,特别举行了北京益谷检测科学研究院聘书颁发仪式,刘堃副区长为名誉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江桂斌、科学家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再帕尔·阿不力孜、北京大学教授刘虎威、清华大学教授张新荣、理事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主任李尉民、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副所长刘鑫颁发聘书。
刘堃副区长为新增专家颁发聘书
同时,江桂斌院士为农业中关村现代食品营养谷建设和北京益谷检测科学研究院发展提出期望:要以食品安全的国家需求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为基础,来打造一个高水平的平台,汇聚食品检验检测科学的人才,立足全国,走向世界。
北京益谷检测科学研究院发布开放课题
2023年,北京益谷研究院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面向全国企业、高校、院所等单位和个人公开征集研究课题项目,经专家对所有征集研究课题建议的评审遴选后,编制"北京益谷检测科学研究院开放课题指南"。此次论坛上,刘虎威教授对北京益谷研究院开放课题进行发布。
开放项目有四个范围:1、农业食品科技相关的光谱、色谱、质谱仪器关键技术、器件与仪器研究。2、现代分离富集及农业、食品安全样品预处理技术、装备与材料研究。3、实验室数字化与智能分析应用研究与农业、食品示范。4、农业与食品相关的其他分析检测相关技术、装备研究。
数字化实验室装备生态联盟启动仪式
北京益谷检测科学研究院联合40多家国内实验室装备企业成立了数字化实验室装备生态联盟,以助力检验检测行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会议期间,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海能未来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8家企业作为数字化实验室装备生态联盟代表企业上台,举行联盟启动仪式。
此次论坛邀请了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副司长魏宏阳、中国科学院院士江桂斌、中国科学院院士柴之芳、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中国科学院院士岳建民等多位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部门领导分别做专题报告。报告内容围绕“食品营养与健康”和“分析检测新技术”两个方向,吸引食品营养健康产业的优秀企业落户平谷,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形成创新合力,推动“食品营养谷”高质量发展。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副司长
魏宏阳
报告题目:加快落实新法要求健全农产品质量
安全监管制度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23年正式实施。大会报告环节,农业部魏宏阳副司长以《加快落实新法要求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机制》为题作政策分享。魏宏阳强调,源头治理、风险管理、全程控制是落实新法要求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机制的三大关键。首先,保障食品安全从源头抓起,明确乡镇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责,明确各类主体的法律责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力抓乡镇的网格化管理。其次,将风险检测与监督抽查高效协同,定量检测和定性速测相结合,针对性开展工作。最后,健全追溯工作管理制度,打造全程管理的基础。他表示,检验检测领域每前进一步,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工作就向更主动、更自由的方面前进了一步。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桂斌
报告题目:食品与环境中新污染物
筛查与风险评估
江桂斌院士表示,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着新形势,食品的加工、储运、风味等每一个功能的保障都离不开化学品,快速增加的化学品已经成为环境和食品污染的主因。但是,已知结构的污染物只是冰山一角,大量的污染物是未知结构、未知含量和未知毒性。食品与环境中化学品的毒性效应研究至关重要。他介绍了物理化学性质、质量平衡、效应导向分析等新污染物筛选和识别方法,暴露组学、履约挑战、替代品研究和风险评估与控制等新污染物未来研究方向,以及食品与环境新污染物研究问题与思考。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 方向
报告题目:从感知到认知
——量化思维与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测量思考
方向表示,测量是人类认知自然的一个重要手段,人类认知起源于数字和计量。人工智能的演化也要经历从感知到认知的阶段,而人工智能量化思维要求有先进的感知能力、强大的计算能力和精密的测量能力。最后,他做出总结:人工智能离不开量化思维,需要模仿人的认知过程。不确定度是机器智能决策的重要依据,其需要和计量密切结合和应用场景相互融合。
中国预制菜产业联盟研究院院长
昕原
报告题目:用科学评价建设预制美食营养分级
昕原从市场侧、产业侧、评价侧带来了预制菜行业的分享。随着人民对美食的追求从吃得上到吃得饱、到吃得好,美食产业有巨大的机会愿景。但是,预制菜行业还存在定位不明、链路不通、技术不强的症结。行业以评价打造品牌全链路,以标准赋能产业上下游,以整编打造美食大单品,以活动树立品牌,以专业内容升级营销,以联合发布拓展渠道。她最后表示,期待和大家一起建设产业生态,把预制菜和居民的常态化餐饮生活不断联系在一起。
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营养与健康全国总监 王剑
报告题目:TIC服务助力营养与
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王剑分享了SGS的技术创新和数字化平台。一方面,随着消费观念升级,食品更加聚焦营养与健康。在企业端向消费端中间,需要检验检测进行传递。SGS的TIC定制化创新,助力企业质量提升。另一方面,企业走向国际市场面临着许多挑战,SGS研发了Digicomply 数字化合规平台,实时抓取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开发表的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等信息,早期识别问题并追踪,帮助企业快速了解产品可能潜在的风险。未来,TIC将迎合市场趋势,努力保持创新,在提升食品安全的基础上,为食品的营养与健康的高质量发展而努力。
下午报告会由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再帕尔·阿不力孜教授和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共同主持。
主持人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
再帕尔·阿不力孜教授
主持人 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 柴之芳
报告题目:基于大科学装置的化学测量
柴之芳院士介绍,大科学装置具有高门槛、高投入、高难度、高影响力、多用途的特点,及其优缺点。大科学装置是国家科学重器。我国大陆地区主要有北京BSRF、合肥光源、上海光源等X射线装置、CARR、CMRR等中子装置和其他大科学装置。他分享了多种大科学装置在材料、医学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具有良好效果。他强调,大科学装置需要顶层设计和结合国家重大需求,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高度体现。大科学装置以科学为导向、以精准测量为出口,是攀登化学测量高峰的梯子。
中国工程院院士 詹启敏
报告题目:健康中国背景下的生物医药
科技创新
詹启敏院士介绍,在健康中国战略下,我国生物医药技术创新还没有真正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未来发展有挑战也有空间。前沿生物技术具有突破性等时代特征,是当前较活跃的前沿科技领域。其发展范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在向着生物成像、检测修饰、精准调控等方向发展,未来有望在基因编辑、生物大分子等方向产生突破性进展。他介绍,应该进行源头创新,在生命组学技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药物等前沿学科,开发前沿生物技术重大创新突破方向,比如人工智能助力生命活动的“动态”及“稳态”解析,解析蛋白质复合体动态的纳米级超高分辨率成像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 岳建民
报告题目:天然产物是药物发现的重要资源
岳建民院士介绍,天然产物研究推动有机化学、药理学和合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是创新药物研究的源泉,也是中药现代化的基石。并且,天然化合物的内在功能赋予天然分子的重要价值。近年来,我国天然药物研究论文、技术申请数量增加迅速,学术影响力大大增加,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战略市场。但是总体研究质量和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他通过研究实例介绍了新型生物活性天然分子的研究,包括免疫抑制/抗肿瘤相关三萜研究、免疫抑制/抗肿瘤三尖杉二萜的研究、抗疟疾药物的研究、逆转肿瘤多耐药大环脂肽的发现与探索。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总师
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 吴永宁
报告题目:新食品原料:合成生物学、
细胞工厂技术产品与替代蛋白食品安全
国内外法规展望
吴永宁院士表示,在大食物观的导引下,食品生物制造是传统食品生物技术与合成生物学的结合,其面临着保障食品资源、提升物质转化能量传递效率、追求营养风味的新任务,因此需要发展细胞工厂技术。他还介绍了生物合成与细胞工厂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监管挑战、中国“三新”许可与国际合作与成功案例,并对我国合成生物组学与细胞工厂技术产品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专家 副院长
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秘书处秘书长
张峰
报告题目:食品安全检测关键材料、
核心元件及创新方法
张峰介绍了食品安全检测质谱技术面临着前处理技术特异性差、离子源选择性低、未知风险难以发现等瓶颈,需要研制关键材料、核心元件、创新方法等。关键材料上,新型磁性COF材料和新型磁性MIP材料可以应用于富集食品中的真菌毒素、杀菌剂、有机磷农药等,操作简单、速度快、提高了准确度和灵敏度。核心元件上,5种新元件,提高了离子源选择性,检测速度快,效率提高。创新方法上,面对新型未知有害物和生产、加工、运输等过程中风险,利用食品组学分析,结果良好。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
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教授 王静
报告题目:快速检测助力农产品高质量发展
王静表示,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的实际应用,主要是酶抑制检测技术和侧流免疫层析技术。酶抑制检测技术根据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对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特异性生化反应建立,操作方便、成本低,但有瓶颈。侧流免疫层析技术,由于快捷、简便等优点,已成为快检技术主流。要支持快检技术运用于田间地头,作为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的“雷达”。
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院长 郝小明
报告题目:忠于国计、良于民生
——中粮集团科技创新探索与实践
郝小明介绍了中粮集团和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相关内容,已建成3所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以满足人民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快乐健康为目标,紧抓食品安全、美味、营养、方便、价优、绿色、文化发展新趋势,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用科学数据诠释美味背后的秘密,开发符合国人营养需求的健康产品,通过科技创新实现降本增效,推广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
至此,2023益谷高峰论坛即将落下帷幕。主持人张新荣教授宣布,感谢所有参会的专家学者及代表、线上线下的观众,感谢普析公司创造了这么一个好的平台,汇聚了政府、学者、企业、用户,将政、产、学、研、用结合在一起交流,有利于科学研究向应用技术转化,让社会受益。益谷高峰论坛,益在平谷,利在首都,惠及全国。期望能持续关注益谷平台,明年再见!
微信公众号
扫码访问手机端